繼上一篇關於客製鞋的專題「隱藏在 Instagram 裡的客製限量鞋」,開頭這麼寫著:「 球鞋分析師 Matt Powell 曾說過:『對於千禧世代來說,比起擁有暢銷的鞋款,代表 Unique 的限量款更能吸引他們的目光。』」
的確,在這個幾乎每天都有限量、聯名鞋發售的世代,鞋迷沒打算隱藏貪嗔痴的急切慾望,是在渴求一種獨一無二的與眾不同,客製球鞋是一種方式,改造球鞋則是對同一件事情,換了一種觀看視角,讓一些東西走了,一些東西留下來,如同旅居巴黎的韓國設計師 Jinah Jung 告訴我的:「每一樣物體都值得擁有第二次生命。」
巴黎藝術家 Christophe Guinet 這麼定義球鞋:「球鞋是個強大的社會符號,它是個品牌,標誌著不同身份的群體。」這麼說或許誇張了,不過,當我們看到某人腳上的球鞋,心裡自然會給他貼上「 鞋頭 」、「 重視舒服 」等等不同的標籤。這讓不少人入手一雙又一雙新鞋。在這個消費過剩的時代,當一雙球鞋即將解體,不只是表面上,碎了就是碎了,鞋迷除了心中滿是背離滋味,這雙鞋只能被打入冷宮或丟棄。
可怕的是,我們似乎尚未覺悟到這是多麼巨大的浪費,Christophe Guinet 將 Nike SB 覆蓋上了 Campagne Pastré 找到的嬰粟花、Creeks 的岩石,還有青苔,球鞋成為傳遞自然訊息的藝術品,「讓人們重新感受花草、種子等自然之美,」Christophe Guinet強調:「 Nothing is lost, nothing is created, everything is transformed。」
沒錯,改造球鞋是一個與老舊事物的戰鬥的轉化過程,我問 Christophe 最難的作品,他立刻回答:「 Nike Air Force 1,我整整花了超過兩個月的時間。」
這是個預言的年代,觀察世界的方法有千萬種,只要能夠下意識地將這些角度運用在日常生活裡,就是設計。韓國設計師 Jinah Jung 將已經穿不到的球鞋拆解成一塊塊的零件,像是拼圖般將之縫合為背包、行李箱。 Jinah Jung 以他認為最難縫製的行李箱為例:「我拆解了超級多雙不同材質、顏色的球鞋,用了大約 110 個小時才完成。」被丟棄的垃圾成為時尚配件,「只要它們變得美麗新穎,就會有第二次重生的機會。」
以每天用不同材質打造面具的「 MASK 365 」計畫為人熟知的美國藝術家 Gary Lockwood。現在球鞋的身份有如《 我愛紅娘 》,是個社交媒介,「哇!你運氣真好,買得到這雙鞋」、「你也喜歡 Nike 啊」,幫陌生人搭起友誼的橋樑。Gary 卻將外向的球鞋轉化成遮去真實表情的面具,「戴上面具這個動作意味著自我保護,我的個性非常內向(mail採訪答案是短短幾句話),面具象徵著隱私,將球鞋打造成防毒面具,讓每個人都能過濾生活裡的毒素,無論是有形的灰塵還是戰爭的恐懼。」
我們當然不若這些藝術家思考得那麼深,粗淺些想,花了時間金錢買到的球鞋,當然不希望它這麼快就陣亡,生命得到另一種延續,再更表面些,套具普普大師 Andy Warhol 的名言:「賺錢是一種藝術 工作是一種藝術 而賺錢的商業是最棒的藝術。」
Images via Monsieurplant、JUNG PARIS、FREEHANDPROFI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