_photo 高啟舜
_text 高啟舜
_edit Kirstie Wang
起點圖文
移動世代裡的
攝影師 高啟舜
_photo 高啟舜
_text 高啟舜
_edit Kirstie Wang
移動代表接觸
讓心像一灘活水
紀實攝影大師布列松(Henri Cartier-Bresson)曾說:「在攝影這領域,存在一種新的造形方式:即線條在剎那間的作用,我們在移動中捕捉畫面,出於對生命的一種預感,攝影,必須在動態中抓到那個具有渲染力的平衡點。」
拍運動 感受心理強度
2013年10月,前往泰國側拍網球選手盧彥勳的冬訓,他和來自其他國家的選手租下了一個位於山上的練習場,安排為期一個月的密集訓練。一般在紀錄運動員時,大多會以「優勝者」或「常勝軍」的角度來呈現,但這次的任務不同,要捕捉的是運動員「生於奮鬥(Struggle)」的另一個面向。在不到一週的時間,跳脫框架,捕捉運動員賽前獨自承受身心疲勞和進步的壓力,甚至在雙手傷痕滿佈之餘,還得包著繃帶繼續練習,這種更貼近他們心理狀態的真實情緒。
「奧運比賽重要的不是勝利,而是參與;正如生命的本質不在索取,而在奮鬥 」
看著盧彥勳練習時的背影、身上的汗水、球場中晃動的身影、凝望著網球的眼神,想到這十幾年來,他為了比賽帶著家人在世界各地到處奔波,在陌生的城市孤軍奮戰,不像籃球或棒球等運動員擁有隊友的相互切磋與團隊的支持,若非擁有超人的堅強意志,絕無可能負荷這種身心的磨練。那瞬間,雖然他正在運動,畫面卻很安靜,我幾乎可以感受到他毛孔張開的熱氣與心跳的強度。
在攝影與生活中,我又能展現出怎樣的生命力呢?
拍樂團 釋放極致情感
若說側拍盧彥勳激勵了我某部分的鬥志,2015年底,我與樂團先知瑪莉(Mary See the Future)前往中國的巡迴演出,就可說是「情感釋放」最極致的一次體驗。三十五天,跑了二十多個城市,睜開眼就是在移動。因為是動態記錄,所以無論是在吃飯、聊天、表演中,甚至是喝醉了,雙耳和眼睛幾乎沒有一刻能鬆懈,如同團員對巡演的心境。
先知瑪莉的每位成員都有其他工作,但卻從不放棄任何一次演出機會。為了實踐音樂夢,團員們總是很努力地籌備、練團,不管身體再累,一首歌就算唱了千百遍,每次彩排和上台演出仍然盡全力的釋放,從不讓觀眾失望,更不會顯露出一絲疲憊。他們為了夢想,燃燒生命的那份熱忱,每分每秒都感染著我,這些都是最真實、無法偽裝的,與運動相似,都是我想傳達出生命的一種樣貌與力度。
拍旅程 思索人生方向
最近一次特別有感的長程移動不是為了工作,而是在膝蓋開完刀後,於今年三月前往冰島的旅行。從小我就非常熱愛運動,再忙也一定抽時間去打球,當醫生告知我膝蓋前十字韌帶斷裂、軟骨受傷,手術後至少半年不能做基本的運動,工作也得停擺一陣子,那時,對於是否開刀是非常猶豫的。後來轉念一想:也好,這幾年生活被工作佔滿後也偶爾懷疑,難道工作和人生就是如此了嗎?。看著冰島遼闊的雪景、走在巨大冰川的一隅、站在眾神瀑布的腳下,煩惱瞬間變得很渺小,心就這樣靜了下來,重新歸零思考。
對我來說,「移動」代表著「接觸」,只要移動,就能遇到許多不存在平常生活中的人、事與物;保持移動,心就能像一灘活水,有源源不絕的能量與不同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。是攝影,給了我不斷移動的機會,帶我窺探各個角落,紀錄下那些深刻感受的瞬間,真實地勾勒出生命的形狀。